衛教資訊 News Article

淺談心因性猝死
三軍總醫院 洪元醫師

近期許多與猝死的社會新聞頻傳,包含著名的年輕男星於實境節目中發生倒地心跳停止,使國人對於心血管系統疾病與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格外重視。許多民眾都會關心並詢問: 到底什麼是心因性猝死? 會造成心因性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指的是一個人在沒有潛在致死的病史下,突然發生非預期的心跳停止且在症狀發生一小時內死亡。1,2 在美國一年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病人約30 萬,其中成人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一左右。整體看來,發生心因性猝死的可能性自三十五歲後隨著年齡越大發生的機會越高,從35 歲的每十萬人小於100 人上升至65 歲的每十萬人大於300 人,且男性發生的機率是女性的3~4 倍。3

這類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如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但是一些造成心搏過緩的心律不整也可能造成猝死。4 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病人高達八成有結構性心臟病如冠心症,心肌病變,與先天性心臟病等。其他非結構性心臟病的原因包含先天性心臟離子通道變異容易發生心律不整、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或是沃爾夫懷特帕金森症候群(WPW syndrome)的病人等。這類病人常常有家人發生不明原因猝死的家族史,且自身發生無法解釋的昏倒或心跳停止等。若根據進一步以年齡來做區分病因,小於三十五歲發生心因性猝死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肥厚性心肌病變,緊接著是左心室肥厚與先天冠狀動脈異常; 大於三十五歲發生猝死常見的原因則高達八成是冠心症,其餘是瓣膜性心肌病變與肥厚性心肌病變。其他常見造成猝死的危險因子包含主動脈瓣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嚴重不良、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者、抽菸等。

運動對於心因性猝死的影響目前仍存有爭議。目前已知適度運動可以透過改善血小板凝集而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然而過度運動則會促使血小板凝集與回心血流增加心室壁的壓力,進而發生心血管事件。在美國年輕人在運動中發生猝死的機率約20 萬分之一。比起其他危險因子,運動造成猝死的影響不高, 且大多數的猝死(67%)發生在非運動時。4

近四、五十年間,由於醫藥科技發展的進步,對於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病人可以透過植入心臟內去顫器
(intra-cardiac defibrillator, ICD),減低高危險群病人發生死亡的情況。目前更能透過心臟電生理檢查合併導管電燒手術與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減少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生。然而, 加強民眾、病人與家屬對於猝死的認識與衛教,落實全民在面臨猝死事件時能夠於黃金時間內給予基本生命支持術、使用AED 與施行CPR 等,更能有效提高猝死搶救的成功率。

References:
1. Engelstein ED, Zipes DP.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lexander RW, Schlant RC, Fuster V, eds. The Heart, Arteries and Veins. New York, NY:McGraw-Hill; 1998:1081–1112。
2. Myerburg RJ, Castellanos A.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death. In:
Braunwald E, ed. 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Philadelphia, Pa:WB Saunders;1997:742–779.
3. Zipes DP, Wellens HJ. Sudden cardiac death. Circulation. 1998 24; 2334-51.
4. de Vreede Swagemakers JJM, Gorgels APM, Dubois-Arbouw WI, van Ree JW, Daemen MJAP, Houben LGE, Wellens HJJ.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1990'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he Maastricht area on incid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urvival. J Am Coll Cardiol. 1997; 30:1500–1505.